头顶“皇家”“爱乐”头衔的乐团,并不总能与高端乐团画上等号。
2023年12月30日,武汉爱乐乐团就名称被湖北长江爱乐乐团冒用一事,在其公众号发表了澄清声明,称大麦网售票信息中的演出乐团标注为“湖北长江爱乐乐团”,但使用了武汉爱乐乐团的简介,此为虚假信息。
武汉爱乐乐团官微信息
乐团之间直接“打假”的事件堪称罕见,但也揭开了当前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乱象的冰山一角:看着名称高大上,也在正规平台售票,但不过是一个山寨乐团,甚至连简介都是抄的。
这并非孤例,去年12月22日,在河北石家庄大剧院里,“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”上演了一场新年音乐会。由于表演水平太差,演出结束后,不少观众高喊“退票”,引起了轩然大波。事后,石家庄大剧院以演员“身体抱恙”为由全额退款。而“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”也被观众质疑为“水团”。
近些年古典音乐的演出市场增长迅速。就以去年十一假期为例,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20.05亿元,同比去年增长322.14%,而票房当中21.66%都来自于音乐会,是占比最大的演出门类。如今古典音乐演出可谓越来越普遍,市场需求开始直线攀升。
但即便如此,古典乐的欣赏门槛依然存在,普通观众对乐团的熟悉程度仍很有限。这也就为一些山寨乐团、“水团”创造了可乘之机。有业内人士表示,一些欧洲国家的业余演奏者或者学生,可能想要来中国旅游,会找到一些来华巡演乐团的招工信息,就可以边旅游边挣钱。
这些随便拼凑的草台班子,挂个“皇家”“爱乐”“维也纳”“波士顿”“施特劳斯”之类的名号,就开始收割中国的中产家庭了。尤其是家里有琴童的家庭,家长未见得对古典乐有多少研究,对乐团资质的分辨能力也不够,股票配资平台只是希望带孩子去接受熏陶。他们都是古典乐市场最重要的受众之一,但也早已被“水团”盯上,成了最容易遭受背刺的群体。
当然,“水团”的套路并不总是好用,无论是乐团打假事件,还是演出翻车风波,都说明这种“水团”野蛮生长的模式已经露出破绽。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,随着一些“水团”被揭穿,原价1200元的票只需60元,400元的票竟然低至20元,山寨乐团终究会被市场筛选出来。
但这并不意味山寨乐团会就此销声匿迹,这些“水团”很有可能会继续寻找下沉市场,比如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蔓延,继续去寻找新的“韭菜”。因此,古典乐演出的市场规范也应当跟上,不能任由山寨乐团横行,把尚在复苏的演出市场搅得乌烟瘴气。
对此,剧院显然应当履行好把关职责,对“水团”做出细致的甄别。从一些行业报道可以看到,一些剧院面临经营压力,所以客观上纵容“水团”进入,用于撑足场次。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,一旦“水团”表演翻车,这对剧院的口碑不亚于一次重大打击。因此,剧院应当有长远眼光,不可为了眼前利益,拿一些滥竽充数的表演搪塞观众。
同时票务平台也应当加强审核。此外,文化监管部门对这类现象也应当重视。如果观众针对某个乐团、剧院的投诉过于集中,也不妨顺着投诉的线索进行调查,对相关负责人进行约谈。事实上这种山寨乐团无异于一种欺诈,是侵犯消费者权益,相关部门也理当从整顿市场的角度进行规制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华林优配观点